三峽鎮三角湧老街傳統建築風貌保存、原樣復舊及景觀道路改善工程」,獲得文建會補助三億元進行保留修復,歷時3年,耗資3億整修完成的「三峽民權老街」於2007年2月正式對外開放。修建成功的「三峽民權老街」長約百餘公尺,仍保留舊時紅磚拱廊騎樓與巴洛克風格的三拱牌樓立面,是台灣至今保留原貌最完整也最長的一條老街。



明末清初,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,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,大都住於水邊,所以三峽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、三峽溪、大漢溪附近,後來因所住侷限才漸往山地發展。
三峽因山區範圍龐大,先民耕種之餘,上山伐木、採藤、燒炭,且三峽近山產大菁(可製作染料),又有清澈的三峽溪水,故由淡水河運進布匹,造就了染布業之發展。後來有外國人發現三峽地區的山地很適合種茶,又有天然資源樟樹,於是人們開始種茶及製作樟腦,染布、茶、樟腦為三峽過去最大的物產。
清乾隆年間,安溪移民入墾者漸增,於是有「溪聚落」形成,三峽的第一條街「三角湧街」(即現今民權老街)也在此時初具雛型。



「湧」的台語意思是「水起浪」的意思。因為三峽位於大漢溪匯納橫溪、三峽溪的地方,是一塊三角形平原,上述三條河流在此匯集,溪流激盪,所以稱為「三角湧」。民國九年時,改為三峽而沿用至今。





連派出所建築設計也配合老街建築







騎樓連續拱圈,三拱排樓面富含巴洛克式風格




房子上的刻字代表姓氏、姓名、行號或店名;而商家的店家匾額框大都刻著堂號、店號或姓氏,和現在的商店掛招牌的方式不一樣。不同造型的山牆樓面突出的部份,通常中間部份較高,兩側較矮,傳統稱為「山牆」或「牌樓」。山牆上的圖形裝飾尚有寓意,如花瓶象徵「平安」的意思,八卦是為了避邪。
建築的正面以紅磚為主要材料,水泥粉光則是近年整建所用的材料,房子內的牆壁則是以土埆堆砌而成。多采的裝飾紋路在房頂的突出部份,以及二樓的窗台下方有各種的紋樣,有動物紋、中式紋樣、外國紋樣,看起來更美麗。
女兒牆有實心、鏤空和加裝匾額框等做法。


(女兒牆是建築物屋頂外圍之矮牆,主要作用為防止墜落之欄杆,以維護安全)








阿福伯四季養生藥膳

 







 




 





 



 






打陀螺




 


 


 







三峽很多賣金牛角的商家,就像淡水滿街的阿給一樣



 





三峽祖師廟創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,歷經三次重建,第一次因地震原廟被毀,於清道光十三年重建,第二次因甲午戰爭 失敗,清廷締約馬關,將台灣割讓給日本,三峽鎮民不願異族統治,以本廟為反抗大本營;事敗後遭日軍焚毀,至光緒二十五年再度重建。


今祖師廟為第三次重建,於民國三十六年,由藝術家李梅樹親主其事;自四十六歲起至八十二歲止, 以半生之歲月為弘揚傳統藝術文化,追念清水祖師公之豐功偉績,而規劃重建,其結構純以我國傳統式古法建造,建築彫刻之美聞名,故有〈東方藝術殿堂〉之美譽。


全廟建築均以精彫細琢,歷經四十九年尚未完成;殿內之木雕,石刻,浮彫或銅鑄,三 峽祖師廟實為一座代表傳統文化的藝術館。





三峽歷史文物館


共分為兩層樓。一樓主要是以主題展、交流展為題, 展示各地不同藝術民俗風;而二樓則是以常態展,來介紹老街當地 文物、史蹟保存展示,開放時間為週二到迵五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。 免費自由參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ilyc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