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力行   出處:遠見2007年6月號 /吃出競爭力


以觀念改變世界為編輯方針的《哈佛商業評論》,向來很少訪問人物,除非這個人物在觀念上有新突破和新見解。

 

最近一期的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上,卻難得深入專訪心理學者霍華德.嘉納(Howard Gardner),談一個目前極為重要的企業課題:倫理心智(Ethical Mind)。 嘉納教授在認知心理和教育學上的成就非凡,最著名的創見是1983年他提出「多元智慧」理論,打破以往只認單一IQ的迷思。

 

全世界的教育都因「多元智慧」而改善,據他估計,光在中國大陸,出版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已超過100本。20多年來,他不斷研究、改進他的理論,陸續發表包括創意、倫理、藝術對兒童心智發展的重要論述。

 

近十多年來,他更關注職場專業人士的教育,主要是有感於美國安隆事件、惠普醜聞發生後,大眾對企業普遍失去信任。 透過與美國四所大學研究團隊的合作,嘉納教授深入探討並提出「良善工作」(good work project)觀念,希望激勵工作者去做良善工作。所謂良善工作,是指從事那些優質的、對社會負責任、對個人有意義的工作。

 

當記者問他:「哪些人你認為是『良善工作者』?」他說:「我個人心目中的英雄,比如代表美國社會良心的約翰.嘉納、大提琴家馬友友、南非總統曼德拉、《華盛頓郵報》負責人凱瑟琳.葛蘭姆、環保鬥士瑞秋.卡森都是。」

 

未來五種心智,讓世界更良善
在這個變化快速、競爭不斷的年代,嘉納教授尤其關心未來企業領導人和工作者應該具備哪些有價值、有意義的心智(Minds)。今年4月,他出版《五種心智迎向未來》(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)一書,引起企業界注意,英國《金融時報》和美國專欄作家相繼刊出書評討論。 他提出未來的工作者應該具備五種心智:專業心智、統合心智、創造性心智、尊重心智和倫理心智。

 

五種心智中比較特殊的是「尊重心智」和「倫理心智」,兩者均不屬於認知範疇。 嘉納教授認為有了「尊重心智」,才樂於和不同的人接觸,建立好的人際關係;更重要是「對人有基本的信任」。 「倫理心智」又屬更高的層次。具備倫理心智的人常會問自己:「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?什麼樣的工作者和公民?如果每位同業都和我有相同的心態和行為,這個世界會是什麼樣子?」

 

他研究如何培養「倫理心智」,無非是希望每位企業人能有正向思考,能對自己和社會負責,能使這個世界更良善。

 

面對充滿誘惑與挑戰的大環境,這位傑出的認知教育學大師苦口婆心呼籲培養維護高倫理標準,正如英國《金融時報》指出:「他從象牙塔中看到清楚的方向。」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ilyc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