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坡的智慧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/吳若權

過去這幾年來,幾乎每星期我都會陪母親上陽明山踏青,身處在高高的山頂上,吹風散心,十分快意。母親行動不便,日常很少有出門的機會,所以我們彼此都特別珍惜。
但是,當時間差不多了,無論誰提議該返程回家時,另一個人都會開玩笑說:「啊,來這裡一趟路好遠呢,就這樣離開,多麼可惜!」然後,兩個人相視而笑,準備下山離開。因為,我們都知道,下個星期還會再來。

願意下山,其實是一種能得能的自信。

記得幾年前,定期跟一群朋友登山,目標都是名峰峻嶺
為了參加這些活動,還要事先鍛鍊體力,吃盡苦頭。每當爬山登頂,盡美景,難免都有捨不得下山的念頭。
但是,也很快想通,山川美景既不屬於我、也帶不走,欣賞過後,還是還給天地,留予後人細說。
爬到山頂,沒有太多戀棧,願意放手、從容下坡,優雅的身影,其實投射出的是對自我的認知。
有些人是自己想通了、有些人是被迫離開,也有些人的動機是以上兩者兼而有之,還有人更幸運,上山和下坡,完全掌握在自己的生涯規劃裡。
達成使命後退出經營團隊的總裁,兒子長大後決定交棒的企業家,因為一場大病而下鄉種花的老闆每個人的退場動機和時機不同,但如釋重負後的人生,都有另一番風貌。
《一個創業家的意外人生》作者約翰.伍德(John Wood),在35歲那年向比爾蓋茲辭職,離開微軟公司大中國總監的職位,投入為第三世界貧童的募書計劃、到尼泊爾蓋學校,成立「閱讀空間」國際性公益慈善組織。
走到別人眼中的職場下坡,卻是他人生的另一個上坡。
被問到過去五光十色的生活,他說 :「這只是交換,不是失去。」
約翰.伍德的生命經歷,印證的日本暢銷書《佐賀的超級阿嬤》作者島田洋七分享阿的一句話:「人有時候要下山谷看看,再往上爬!」
人生有高有低,離開這個舞台,就會有另一個舞台等著你。關鍵是,你要跨出腳步、穩健地走下去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ilyc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