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蘭人於1644年在淡水重新築城,城名「安東尼堡」。來到台灣的外國人因髮色稍淡且偏紅,所以大多稱外國人為紅毛番,紅毛番住的地方為紅毛城。因而被民間稱為「紅毛城」迄今。





紅毛城從原本的軍事用途轉化成領事辦公的場所,在建築空間的結構上,可以看到主堡建築依舊留有防衛功能的設計,建築內部為了辦公而增置的設備有文件焚化爐、保險庫、文件保險箱及壁爐等。



領事官邸立於高地,前庭一片綠地,以紅磚、迴廊、斜屋頂,軟化了主堡軍事剛強的建物線條,與紅毛城這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體,在這片坡地上是如此的融合。





領事官邸底樓西側為客廳及書房,東側為餐廳及配膳室,後側為洗衣間及數間傭人房。二樓有三間大臥室及貯藏室。底樓入口設一座扶手大樓梯通往二樓,天花板懸垂大吊燈以示氣派。







迴廊的欄杆使用綠釉花瓶欄杆,結合中國陶藝與西洋花瓶欄杆之形式,此法常見於十九世紀之洋樓。「花瓶」樣式運用在建築上又取其「平平安安」的吉祥意義,每組設十個花瓶欄杆更有「十全十美」的福氣。




一樓東西兩側迴廊天花板,可看到波浪鐵板拱的構造,架在「工字鐵樑」之上。這種樓板作法屬於十九世紀末期才發明出來的「波浪鐵板拱」樓板。具有防火功能,在鋼筋水泥尚未普及運用前,這是最進步的建築技術。



淡水在清朝乾隆年間,因位處淡水河口,係漁民設滬篩撈魚之末端,故稱為滬尾,民國九年改稱為淡水。




一樓的傢俱並非當時英人所留下的,是為了開放展示而添購的仿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傢俱,擺設地點與方位係參考英國人的居家生活模式而規畫,呈現英國領事的生活樣貌。









官邸內的客、餐廳及主要臥室內皆設有壁爐,為英國建築空間的特色。

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ilyc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